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综合>>文章内容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科学项目的开发》 课题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2-06-0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玉磊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科学项目的开发》

开题报告

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张璐丹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双减政策的提出给学校带来挑战

目前各地课后服务工作刚刚起步,学校对于双减后课后服务的开展方式以及资源准备不够充足,课后服务的模式和质量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双减政策的提出给教师带来挑战

学校教师尚未能形成有效的研究团队,课后服务的项目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兴趣不够高。在开展课后服务活动时,缺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活动资源包,单个教师精力不足以独立开发一套新的课程模型和资源包。

(三)传统课堂限制小学科学内容拓展

小学课后服务科学项目的开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路径。小学科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传统课堂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开展更多探究活动。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1. 有益于打破课堂教学局限,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课后服务打破了40分钟的课堂教学局限。从课内走向课外的内容选择,使校内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备,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助力“双减”实施,丰富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课后服务科学项目的开发,弥补了此研究领域的空白,通过对科学项目的研究,能够丰富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3. 辐射带动周边学校,提供参考借鉴价值

开发适合学生的课后服务科学项目,并对此做出实践研究,能给周边具有相同资质的小学起到示范和借鉴的作用,促进课后服务的良性发展。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科学项目的开发

项目,是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多种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相应问题。科学项目包含项目目标、项目内容、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具体到本课题的研究,是指结合本校课后服务五育并举的理念,开发出适合本校课后服务实施的科学项目。

2.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科学项目的开发

指在双减政策下,在课后服务时间里,学校科学教师以导师引领、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和支持学生围绕特定学习任务或研究主题,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开发多样化的科学主题实践项目。通过一阶段的研究和实践,力求形成一套较为丰富系统的小学科学拓展项目资源包和课程模型。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关于“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国内研究

目前在知网上搜索“双减”关键词,有将近2000篇文章,其中有一半都是报纸报道,只有300多篇学术期刊和论文。其中有关教育的有200篇,目前关于“双减”政策下小学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有关科学方面只有一篇。

2.关于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科学项目的开发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我们发现目前关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项目开发的研究甚少,与小学科学相关的更是还未出现。大学院校的专家和教授们的探索与研究,都是针对课后服务这个概念进行的统领性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五、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学科发展目标:选择科学课本中可以进行拓展的知识点,将之转化为探究活动,探索小学科学拓展实践活动的新样式,

2.育人培育目标:打破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素养。

3.课程建设目标:完善课后服务项目内容,对学校课后服务体系有益补充。

(二)研究内容:

 1. 文献研究:

我们将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在“双减”、“课后服务”“ 科学项目开发”方面的研究现状,选取有借鉴意义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理论为课题的实施打下基础。

2. 调查研究:

我们将通过访谈、听课、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区域科学教师为落实“双减”政策而进行的课后服务科学实践活动进行观察调查对我区小学课后服务科学实践活动实际进行现状分析。

3. 策略研究:

    “目标确立、内容选择、资源建设、实施策略、评价模式”五个维度展开策略研究,尝试探索开发出一套符合校情的课后服务科学项目。

4.案例研究: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价对象,主要采用观察记录、调查问卷等方法,跟踪个案的发展变化过程学生开展成长个案研究

六、研究思路

1.jpg 

 

 

 

 

 

 

 

 

 

 

 

 

 

 

 

 

七、研究方法与途径

1.文献研究法:借助互联网、权威核心期刊了解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学习相关教育理论,为本课题提供借鉴,为创造性研究奠定基础。

2.案例研究法:通过对教学事件的描述,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

3.行动研究法: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策略,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观测效果,并根据课堂教学的效果,反思、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4.观察法:运用课堂习作评价量表观察、分析课堂评价中教与学的行为。

八、课题组织机构、分工和进度

(二)课题组成员分工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研究

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张璐丹

 

中小学一级

 

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行动研究

主持人,课题论证、方案设计,布置阶段工作计划、阶段总结检查,中期评估和结题

陈文佳

中小学一级

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行动研究

文献研究、案例分析

郑砚琴

中小学一级

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行动研究

文献研究、案例分析

陆丽

中小学一级

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行动研究

文献研究、案例分析

顾艳

中小学一级

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行动研究

文献研究、案例分析

夏芳

中小学二级

常州市北郊小学

行动研究

文献研究、实践研究、案例分析

殷玉艳

中小学二级

常州市雕庄小学

行动研究

文献研究、实践研究、案例分析

(三)课题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21月~20225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材料,完成课题论证、申报、立项。

2.课题研究资源的全面分析。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225月~20237月)

1.制订工作计划,购置与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书籍与其它资料。

2.课题组分工,确定子课题负责人和子课题成员。

3.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分专题实践研究,即时改进反思。

4.进行个案的跟踪观察与对比,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不断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并做好阶段性经验总结。

5.邀请课题研究专家作专题学术报告或座谈,全面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知识。

6.逐步完成相关案例、论文并公开发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37月~20241月)

1. 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和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与整理,形成案例集、个案集和课题总结报告等。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成果提交鉴定、验收。

九、预期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221月至20225

课题论证、方案设计

研究报告

张璐丹

2

20225月至20237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科学项目实践现状研究”

研究报告

张璐丹、陈文佳

3

20225月至20237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科学项目的内容初探”

课例、论文

张璐丹、郑砚琴

4

20225月至20237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科学项目的路径研究”

课例、研究报告

张璐丹、夏芳

5

2022年1月至202312月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科学项目评价方法

案例集

张璐丹、殷玉艳

6

20237月至20241

阶段总结、资料汇编

阶段报告

中期评估报告

结题报告

课例

张璐丹、顾艳

陆丽、殷玉艳

(二)最终研究成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成果形式

1

2022.12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科学项目的开发》

论文

张璐丹

2

2023.12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科学项目研究报告》

报告

夏芳

3

2023.12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科学项目分类资源包》

资料库

殷玉艳

十、支持保障

1.本课题成员基本上都是学校优秀中青年教师,有几位老师有主持或参与省课题的经历,在之前的课题研究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在之前的课后服务中,我们已经试着将书本内容延伸至课后服务,对本课题的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3.课后服务科学项目的开发符合本校“五育并举”的理念,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

2022227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常州市红梅新村61号 联系电话:85314817
    违规办学举报电话:0519-86366697(接听时间:8:00-11:00 13:30-16:30)